抗痘方法有哪些?皮膚科醫師不會公開的抗痘方法,教你7招正確抗痘!
本篇文章由
劉柏亨醫師
審閱
想要臉上乾淨俐落沒痘痘,除了要了解青春痘成因外,更要了解有哪些抗痘方法可以讓你肌膚無瑕,人家說「臉上長痘子,最怕照鏡子」,就是形容有
痘痘困擾
的朋友,當痘痘多且無法抑制時,更可能影響到心理層面。想要抗痘成功就要先了解自己的肌膚,除了可以尋求專業的皮膚科醫師協助以外,更可使用下列介紹的抗痘七大方法,讓你成功抗痘好美麗!
抗痘方法有哪些?7招完勝青春痘
抗痘方法 1. 溫和洗面乳
有些人明明皮膚很油,但肌膚卻有脫皮、泛紅或是摸起來粗粗乾乾的感覺,通常這都是因為清潔過度,使用過強的清潔劑會讓皮膚的保護層被破壞,導致水分流失,但皮脂腺還是會不停的出油,造成所謂的「外油內乾」。此時就必須使用溫和的洗臉用品,避免刺激皮脂腺分泌油脂、皮膚太乾或泛紅現象產生,這樣的洗臉用品如:水性的洗面凝膠、洗面乳。另外,有些人也喜愛使用洗面皂清潔臉部肌膚,但洗面皂可能會有沖洗不乾淨而導致阻塞毛孔的情況,使得治療青春痘的成分無法進入毛細孔,讓肌膚變得更糟。且皂類成分多為鹼性,容易造成皮膚過度乾燥形成細菌溫床,更易引起青春痘細菌過度增生。
抗痘方法 2. 水楊酸(Salicylic Acid)
水楊酸是一種很特別的成分,在國外的藥妝店或超市都可以買到各式各樣的
水楊酸
產品。而在台灣濃度只要在0.2~2%,就會被歸類為特定用途化妝品。因此,只要在此範圍內就可以在各大通路買到
抗痘水楊酸
產品。由於水楊酸兼具多種功能,具有抗菌效果並能減輕青春痘造成的紅腫。脂溶性的水楊酸,可深入滲透油膩的毛孔,幫助代謝老廢角質並改善毛孔堵塞問題。只要毛孔內角質被清空,油脂就可以暢快地流出來,不會堆在毛孔裡變成粉刺。只要規律的使用水楊酸,保持毛細孔暢通,就可以從根源預防青春痘發生。
抗痘方法 3. 過氧化苯(Benzoyl Peroxide)
目前市面上最有效的抗痘成分-過氧化苯(在台灣規範為處方藥物,建議使用前還是要先諮詢皮膚科醫師)。其原理如同雙氧水(過氧化氫)一般,主要為了釋放氧分子,創造一個高氧的環境釋放,這樣就具有很好的殺菌效果,可以殺死造成青春痘的細菌,避免皮膚繼續發炎。但與其它處方殺菌藥物相比,較不會有抗藥性的問題,過氧化苯濃度介於2.5%至10%之間,可以先使用2.5%濃度的過氧化苯,若無效再考慮5%或10%的濃度,這樣不會太過刺激肌膚,而造成肌膚太大的負擔喔!
抗痘方法 4. 杜鵑花酸(Azelaic Acid)
美國在2008年,核可15%的杜鵑花酸凝膠,可用來治療酒糟性皮膚炎。但在許多歐洲國家中,杜鵑花酸亦可用來治療青春痘,並且確認杜鵑花酸可以有效改善青春痘症狀。
抗痘方法 5. 外用維他命A酸
第一代外用A酸和其它維他命A酸衍生物,皆可有效治療青春痘,故統稱為類維他命A酸。可以影響皮膚與毛孔內角質細胞的生成,而有助於角質細胞的去除,進而降低毛孔堵塞的機會,減少發炎性青春痘的數目。 且外用維他命A酸與許多抗菌藥物具有相輔相成的效果,唯獨不可和過氧化苯同時使用,否則會使維他命A酸失效。建議白天使用過氧化苯,並做好防曬;晚上使用維他命A酸,或選擇不會受到過氧化苯的影響的第3代A酸Adapalene。
延伸閱讀:
口服A酸是什麼?口服維他命A酸有副作用嗎?
抗痘方法 6. 口服避孕藥
由於男性荷爾蒙會刺激皮膚油脂分泌而產生青春痘,口服避孕藥內含有不同的動情素及黃體素,有些可以抑制男性荷爾蒙幫助減少皮膚油脂分泌,達到控制青春痘的效果。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某些成分的避孕藥可用來治療青春痘。然而,口服避孕藥還是有一些風險,在使用前必須和醫師討論,且不可以做為青春痘的單一治療,應為輕至中度青春痘的輔助性治療方案。
抗痘方法 7. 其它青春痘治療
抗痘產品必須先試過後,才能找到最有效的抗痘組合。若對上述產品都感到刺激,則還有其它6種抗痘方法可選擇:
茶樹精油具有殺菌功能,但是濃度必須達5%以上,殺菌效果才會接近5%的過氧化苯。那茶樹精油和過氧化苯效果差不多嗎?其實市面上的茶樹精油幾乎都未達有效濃度,因為純茶樹精油必須搭配其它油脂稀釋,濃度無法達到5%,所以較難以改善青春痘。
它是一種維他命B3的衍生物,少數研究發現菸鹼醯胺可以改善青春痘的外觀。其效果可能來自於
菸鹼醯胺
的舒緩乾紅性質,若搭配使用其它抗痘產品,或許可抑制青春痘發生。
延伸閱讀:
菸鹼醯胺(維他命B3)對肌膚有什麼幫助呢?
存在於身體中對健康有益的細菌。益菌生(Prebiotics),則是可以幫助益生菌生長的營養素。體外試驗發現,它們具有抗發炎效果,或許可減輕痤瘡桿菌引起的發炎。但目前並沒有將益生菌或益菌生塗抹在臉上的相關研究,因此它們是否對於青春痘有幫助仍然停留在理論階段。
脂肪酸是否可改善或惡化青春痘,目前仍然不清楚。但有些人認為,像是亞麻油酸這種ω-3不飽和脂肪酸,可能具有抗發炎的效果,或許就可以改善青春痘;但又有些研究發現,亞麻油酸可能增加皮膚油脂的分泌。 其它脂肪酸,例如:月桂酸(lauric acid)、油酸(oleic acid)和棕櫚酸(palmitic acid)等,具有對抗痤瘡桿菌的效果,但這些脂肪酸的穩定度卻是一個問題。換句話說,產品配方必須要很巧妙地設計,這些脂肪酸才能在分解之前發揮抗菌作用。
具有殺菌效果,但是和其它殺菌產品比較起來,硫磺的刺激性比較高。 飲食調整 對青春痘可能具有正面或負面的效果,例如:某些食物發生過敏反應,就可能會造成青春痘。而像是抗氧化物或部分脂肪酸等,與具有抗發炎效果的食物或許可改善青春痘的發生。
抗痘方法Q&A
Q1. 油脂分泌多寡與青春痘有關嗎?
過多的油脂與毛孔內的角質細胞混合在一起時,就很容易造成毛孔堵塞,最後形成青春痘。然而皮膚分泌油脂的多寡,除了基因決定之外,主要原因還是在荷爾蒙上。只有改變荷爾蒙,才能控制油脂的分泌(例如:口服避孕藥,但並非每個人都有用)。而從皮膚保養的觀點來看,吸附油脂效果的泥狀面膜,只要對皮膚不具有刺激性,對於油脂過度分泌就會有幫助;而從化妝品觀點來看,蜜粉、柔光型粉底和隔離乳,也可試試看是否具有吸附油光的效果。
Q2. 抗痘產品無效時該怎麼辦?
這時,應該要諮詢皮膚科醫師,並選擇不刺激的治療最為重要。在此介紹2種常見抗痘藥物:
最常用來治療青春痘的外用抗生素,有紅黴素(erythromycin)、克林達黴素(clindamycin)、美滿黴素(minocycline)與四環黴素(tetracycline),這些外用殺菌劑,請務必諮詢專業皮膚科醫師意見,並依照您的醫師建議。
口服抗生素,治療青春痘具有很好的效果。卻也具有一些副作用,例如:口服抗生素會把身體其它部位好菌一起殺掉,使得酵母菌更容易生存;可能會引起慢性陰道念珠菌感染,或腸胃道等問題。 而造成青春痘的細菌,可能在最後對於抗生素產生抗藥性,服用超過六個月後抗生素就會變得越來越沒有效果。有些新的研究建議使用低劑量的抗生素來治療青春痘,可減少抗藥性的問題,但這並不表示低劑量抗生素完全沒有副作用。所以在服用以前都應該先跟皮膚科醫師討論利弊得失喔!
Q3. 有可以治療青春痘的營養食品?
目前並沒有任何研究發現,維他命、草藥或礦物質可以改善青春痘。而有廠商宣稱,泛酸(Pantothenic acid)又稱為維他命B5對青春痘有效,卻只有一份研究報告支持,且年代久遠。而有些人認為維他命A可能對青春痘有幫助,有一個研究發現大量服用的確是有效,然而其劑量非常高,可能會造成維他命A中毒,實在是不建議這樣服用。另也有幾份研究指出,可利用印度傳統醫學的草藥來治療青春痘,但草藥的劑量和品質並無標準化,故這樣的研究並不可靠。
除了了解痘痘之外,不同的部位長出痘痘也令人困擾,快了解是否不一樣地方長出痘痘該如何保養呢?
延伸閱讀:
參考文獻:
1.Cutis, July 2006, pages 34-40
2.Dermatologic Therapy, 2004, volume 17, supplemental 1, pages 16-25
3. Seminars in Dermatology, December 1990, pages 305-308
4. Skin Pharmacology and Physiology, May 2006, pages 283-289
5. Seminars in Cutaneous Medicine and Surgery, September 2008, pages 170-176
6. Archives of Dermatology, November 2000, pages 1390-1395
7. Antisepsis, Disinfection, and Sterilization, by Gerald E. McDonnell, 2007, ASM Press, page 135
8. Preservatives for Cosmetics, by David Steinberg, Allured Publishing, 1996 page 34
9. Health Canada Monograph Category IV, Antiseptic Cleansers
10.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January-February 2004, pages 65-80
11. Cosmetic Dermatology, October 2001, pages 65-72
12. Dermatologic Clinics, January 2009, pages 33-42
13.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August 2008, pages 480-481
14. Dermatology Therapy, March-April 2008, pages 86-95)
15.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August 2008, pages 480-481
16. Dermatology Therapy, March-April 2008, pages 86-95)。
17. Journal of Drugs in Dermatology, January 2008, pages 13-16
18.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ugust 2000, supplemental, pages 47-50
19.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Dermatology, June 2008, pages 369-381
20. Clinical Therapy, June 2007, pages 1086-1097
21.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December 2001, page 43
22.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December 2001, pages 957-960
23.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June 2004, pages 129-138
24. Dermatology Clinics, January 2009, pages 25-31
25.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January 2008, pages 122-129
26. Journal of Cutaneous Medical Surgery, January 2001, pages 37-42
27.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Dermatology, 2001, volume 2, issue 4, pages 263-266
28. Cutis, August 2008, pages S5-S12
2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rmatology, January 2000, pages 45-50
30.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Dermatology, 2001, volume 2, issue 3, pages 135-141
31. Seminars in Cutaneous Medicine and Surgery, September 2008, pages 183-187
32. Journal of Drugs in Dermatology, December 2008, pages 1149-1152
33. The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February 2008, pages 208-216
34. Journal of Drugs in Dermatology, September 2007, pages 878-880
35. Journal of Trace Elements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January 2006, pages 3-18
36.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rmatology, 1981, volume 20, pages 278-285
37.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November 2001, pages 99-102, and December 1995, pages 127-132
38. The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 October 1990, pages 455-458
39. Journal of Cosmetic Laser Therapy, June 2006, pages 96-101
40. 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 April 2004, pages 88-93
41. Advanced in Biochemical Engineering/Biotechnology, volume 111, 2008, pages 1-66
42.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February 2007, pages 63-64
43.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March 2007, pages 428-432
44. Biomaterials, August 2009, pages 6,035-6,040
45.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April 23, 2009
46.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Dermatology, June 2004, pages 459-462
47. Lipids in Health and Disease, October 2008, page 36
48. 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 January 2021, pages 304–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