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己基癸醇抗壞血酸酯 (酯化維他命C)
Tetrahexyldecyl Ascorbate
重點整理
- 油溶性、較穩定的維生素 C(抗壞血酸)型式
- 已知有助於保護皮膚膠原蛋白
- 中和會損害皮膚脂質的自由基
- 用於水性配方時,整體配方的 pH 值必須低於 6.5
- 也稱為 THD 抗壞血酸酯 (THD ascorbate)、抗壞血酸四己基癸酯
深入了解
四己基癸醇抗壞血酸酯 (THD) 是一種高度穩定的維生素 C,被認為是 L-抗壞血酸的類似物。皮膚內的酵素會將這種形式的維生素C衍生物轉化為純維生素 C,即抗壞血酸。
與純維生素 C(抗壞血酸)不同,四己基癸醇抗壞血酸酯是脂溶性的。因此,它可以進一步滲透到皮膚中,與皮膚或護膚產品中天然存在的維生素 E(生育酚)一起作用,透過與水溶性抗壞血酸不同的途徑,作用於皮膚底層的支撐系統。
一些研究人員推測,四己基癸醇抗壞血酸酯對皮膚有更大的親和力,因為其脂肪酸成分有助於滲透。它與其他形式的維生素 C、維生素 E、綠茶和A醇完美搭配,可增強其功效和並提升抗老化效果。
其油溶性使其能夠中和損害皮膚脂質(例如神經醯胺和膽固醇)的自由基。這主要是由於它作為抗氧化劑的作用原理。而水溶性的維生素C(抗壞血酸)則有助於在其他類型的自由基過度穿透皮膚表面之前,中和它們。
就濃度而言,0.1% 的用量具有抗氧化功效,通常在此濃度和最高 2% 的濃度範圍下使用,可以維持皮膚健康,並明顯舒緩因環境問題而引起的皮膚不適。
如果目標是針對色素沉澱,研究顯示需要 5% 或更高的濃度才能獲得最佳效果。它在整體配方pH 值為 6 或更低的情況下效果最佳,並且可以與其他改善色素沉澱的成分(例如菸鹼醯胺、甘草根萃取等)一起使用,已被證明可以產生協同效果。事實上,30% 濃度的 THD 與其他改善暗沉的成分一起使用,也已被證明可以改善頑固難纏的色素沉澱困擾,甚至適用於容易產生斑點的皮膚。
四己基癸醇抗壞血酸酯具有輕微的油感,外觀可能為無色至淺黃色,具體取決於原料供應商。它可用於水性配方中,但必須與矽靈或油類結合才能達到理想的生物利用度。
儘管具有固有的穩定性,但由於持續暴露在光線和強熱源(高於 113 華氏溫度/45 攝氏溫度)下,它最終會降解。因此,應注意保存環境在室溫下,且我們建議應避免使用廣口瓶或透明材料的包裝。
四己基癸醇抗壞血酸酯在化粧品中的使用濃度可高達 30%,即使與A醇、濃度為 10% 的抗壞血酸和其他生物活性成分一起使用,也被認為是安全的。
與純維生素 C(抗壞血酸)不同,四己基癸醇抗壞血酸酯是脂溶性的。因此,它可以進一步滲透到皮膚中,與皮膚或護膚產品中天然存在的維生素 E(生育酚)一起作用,透過與水溶性抗壞血酸不同的途徑,作用於皮膚底層的支撐系統。
一些研究人員推測,四己基癸醇抗壞血酸酯對皮膚有更大的親和力,因為其脂肪酸成分有助於滲透。它與其他形式的維生素 C、維生素 E、綠茶和A醇完美搭配,可增強其功效和並提升抗老化效果。
其油溶性使其能夠中和損害皮膚脂質(例如神經醯胺和膽固醇)的自由基。這主要是由於它作為抗氧化劑的作用原理。而水溶性的維生素C(抗壞血酸)則有助於在其他類型的自由基過度穿透皮膚表面之前,中和它們。
就濃度而言,0.1% 的用量具有抗氧化功效,通常在此濃度和最高 2% 的濃度範圍下使用,可以維持皮膚健康,並明顯舒緩因環境問題而引起的皮膚不適。
如果目標是針對色素沉澱,研究顯示需要 5% 或更高的濃度才能獲得最佳效果。它在整體配方pH 值為 6 或更低的情況下效果最佳,並且可以與其他改善色素沉澱的成分(例如菸鹼醯胺、甘草根萃取等)一起使用,已被證明可以產生協同效果。事實上,30% 濃度的 THD 與其他改善暗沉的成分一起使用,也已被證明可以改善頑固難纏的色素沉澱困擾,甚至適用於容易產生斑點的皮膚。
四己基癸醇抗壞血酸酯具有輕微的油感,外觀可能為無色至淺黃色,具體取決於原料供應商。它可用於水性配方中,但必須與矽靈或油類結合才能達到理想的生物利用度。
儘管具有固有的穩定性,但由於持續暴露在光線和強熱源(高於 113 華氏溫度/45 攝氏溫度)下,它最終會降解。因此,應注意保存環境在室溫下,且我們建議應避免使用廣口瓶或透明材料的包裝。
四己基癸醇抗壞血酸酯在化粧品中的使用濃度可高達 30%,即使與A醇、濃度為 10% 的抗壞血酸和其他生物活性成分一起使用,也被認為是安全的。
參考文獻
Cosmeceuticals Aesthetic Dermatology, Volume 5, 2021, pages 38-46
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 December 2020, pages 3,251-3,257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Aesthetic Dermatology, April 2019, pages 46-53
Skin Therapy Letter, Volume 21, Number 1, July 2016, ePublication
Journal of Drugs in Dermatology, March 2013, pages 16-20
Clinics in Dermatology, July-August 2008, pages 367-374
Dermatologic Surgery, March 2002, pages 231-236
https://www.cir-safety.org/sites/default/files/ethasb062017rep.pdf
此成分解析結果,係由寶拉珍選專業研究團隊,依據已證實且具公信力的科學研究報告,進行的專業分析和客觀評級。有關使用限制、允許濃度範圍和可用性等相關規定因國家和地區而異,使用時請遵循當地法規規定。